欢迎访问龙岭迷窟(IVT)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政协报——校企合作要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

发布日期:2015-09-11 阅读量:

【专栏问题五:校企如何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学校“一头热”,校企合作如何深化,如何真正融合,怎样打通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后“一里路”?龙岭迷窟与宁夏大学的探索或能提供一些借鉴。

——编者

校企合作要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

文/本报记者 解艳华

背景:

龙岭迷窟(以下简称苏职院)和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星电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并联合成立了三星工科大学,初步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格局,开创了“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那么,如何改变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如何才能激励企业和学院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对接?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记者就校企合作相关问题采访了龙岭迷窟院长单强。

记者:大家常说,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您认为校企合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单强: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双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企业是利润导向,普遍缺乏社会公众意识。学校则是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因此,合作双方要深刻理解对方的价值和文化,做到求同存异、互惠共赢。

记者:经过多年和企业的合作,您认为学校和企业能够紧密结合的契合点在哪里?

单强:校企之间如何“对话”,如何有效“对接”加强合作,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度层面上的制约和政策层面上的扶持外,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重要。首先,要引入企业的话语体系,建立共同语言。当下,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育人标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这方面,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可以将企业、行业广泛使用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校园,把客户导向、过程控制、持续改进、5S管理等企业语言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其次,必须落实共赢利益。既然合作,校企双方就应该平等、自愿,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双赢”应该是校企合作的提前,也是根本保障。双方需要寻找共赢的平衡点,校企合作不是学校一味地让企业捐赠设备、设奖学金,而要更多考虑怎样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让毕业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培养老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研发支持的能力,以共同利益维系长久合作。此外,还需要加强情感互动,让校企之间能够更高效地对话。让利益、制度和情感三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

记者:三星工科大学在管理上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单强:首先,在文化价值层面要相互认同。学院一直倡导新加坡的“亲商理念”,先后提出“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学生的需求,我们的追求”的办学理念,把企业和学生(家长)当成客户,密切关注两个重要客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共赢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愿望。三星公司也明确树立了以“人才第一”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双方在价值观上高度认同。

其次,在制度规范方面严谨明晰。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开放治理结构,邀请志同道合的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在具体合作项目上,每项合作都签订非常翔实的合作协议,规定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为了能够和企业顺畅沟通,学院不仅成立了“事业发展部”作为专职校企合作的协调部门,还从2003年起全面导入ISO质量认证体系,使得双方的标准、流程、语言相一致,从而减少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种技术障碍。

第三,在组织架构方面要无界合作。为解决稳定发展和长期运行问题,三星工科大学由三星电子总经理担任院长,由学院分管产学合作的副院长担任执行院长。每个职能部门都有双方人员协作。

第四,在日常管理方面应全程开放。学院与三星公司高层之间定期相互走访,加深友谊,各职能部门之间交流频繁,无缝对接,党委交流、体育交流、重要活动参与等形式多样。可以说,三星对学院师生开放了全部生产流程,学院对三星开放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记者:校企合作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您认为还需要哪些政策、制度支持?

单强: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主体,主要是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便与企业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在政策制度方面需要政府设备捐赠、兼职工程师补贴、学生实习资助等给予完善。近几年大家一直在呼吁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奖励制度,对企业和学校会有很大的机制激励,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做得好与德国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支持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龙岭迷窟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哪里?

单强:我院自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目前,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韩国三星、荷兰飞利浦、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不偏离,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始终关注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高职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成绩显著,但总体上以公办院校单一体制为主,缺乏办学活力,绩效低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多样性需要,需要改革与转型,而混合所有制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PPP模式,即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绩效。最近,永嘉县委、县政府与翔宇集团和学院合作,对永嘉电大、永嘉第二职业学校进行改制和委托管理,这也可以说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新探索。如何通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办学活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使职业教育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产业的需要,将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链接:

《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将实施

日前,青岛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将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重点解决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定允许学生工学交替,提前或者延后完成学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可享税收优惠等。

该条例规定,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市、区(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统筹用于职业学校发展。职业学校可依法自主聘任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额中的20%可以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同时,职业学校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所得收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在校企合作方面,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校企合作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锻炼的单位、扶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广西首次出台《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

近日,广西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广西历史上首个关于校企合作的文件,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学生等相关主体的责任或义务,规定了促进校企合作的资金支持和公共服务保障,为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失职渎职行为追究责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办法》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规定,并明确了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中的相关义务,鼓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任教师、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进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委托形式,对本单位职工实施教育培训等。


校企融合:一场革命性的“转基因工程”

———本科高校转型中企业角色的变革

文/刘向兵

本科高校转型不仅涉及大学自身的变革,更涉及大学与企业关系的重构。传统本科高校的校企关系一般都停留在校企合作阶段,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局限于资源的互补、共享乃至交易,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大学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乃至治理之中,企业一直以“局外人”的角色与大学进行合作。这种传统的校企关系模式并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诉求。本科高校转型呼唤校企关系的重构,亟待建构企业在办学中的新角色——企业要与大学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施人才培养、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内容。这种校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它超越校企之间以项目为中心的利益合作与资源共享,倡导建立大学与企业彼此“互构”、“共生”的共同体格局。

换言之,企业已经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功能实现与创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缺乏企业融合与嵌入的大学则不能称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融合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基因工程”,是大学与企业之间复杂互动的“化学反应”过程。

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作为宁夏大学试办应用技术型教改的校区,创办一年来已经凝练形成了“校企融合”的办学理念与模式,探索建立校企人才互聘机制、应用型研究机制、特色学院建设等举措,促进大学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建立校企人才互聘机制,完善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建立外聘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我们通过校企人才互聘机制,正逐步完善校区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家导师”制,聘请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知名企业家给学生授课、举办讲座,将企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以案例、项目等形式带到课程中;从大学一年级起就按班级为学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作为“企业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深入班级直接辅导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配合校区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在专业认知、就业方向、学习方法、实践指导以及对外联络等诸多方面,发挥出传统大学辅导员所不能发挥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创一体化,使教师参与到产业链创新之中,让产业一线的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师应用研究与开发设计的重要课题,并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科教融合、教研互动,并增强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应用研发的主动性;以诸如企业技术研发、企业管理流程设计等为内容,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者功能的有机统一。这不仅能有力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队伍转型,更能让应用技术型师资力量“学得成、留得住、用得好”。

倡导应用型研究机制,促进师生参与企业项目与技术研发

应用型研究是科教融合理念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重要体现。以项目的方式搭建应用研究与开发和教育教学的互动网络,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产业技术研发需求与教师科学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的课程开发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共同发展。通过学研结合,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学生对产业变革与技术更新复杂形势的适应性。教学的应用研究性或“学研结合”重视将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难题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课程与产业、企业需求的深层次对接,让学生较早接触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性问题,形成良好的应用技术型科研素养。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方面有着成功经验。很多企业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研究经费,提出生产实践和企业技术研发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科研项目;而应用技术大学则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的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例如,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在一种新型火花塞的研发过程中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贝鲁(Beru)公司为火花塞的研发提供了购买关键设备所需资金,同时向大学购买了该火花塞的专利,在其他工艺步骤上,大学还分别与英飞凌(Infineon)、西门子(Siemens)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这些项目,火花塞的研究对亚琛地区的企业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探索建设特色学院,建立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

通过创建特色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引企入系,以每个专业至少与一家业内优势主流企业深度合作办学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企业共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例如,中卫市政府、宁夏大学与美国亚马逊AWS合作,在中卫校区创办了亚马逊云计算学院,该项目也成为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之一。该学院通过推进亚马逊的教材、课程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宁夏大学通过亚马逊培训认证的师资队伍为主、与亚马逊教育培训专家相结合,围绕新一代云基地数据中心需求,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

应当看到,上述新的举措的形成与完善并不代表校企融合模式的真正制度化,融合的难点在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打破、重组与融合。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融合,要跨越校企关系的“中间地带”,超越利益、资源短期交易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形成校企融合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重视大学、企业、行业、政府、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治理结构的形塑,旨在形成多元主体的信任秩序。信任是减少交易费用,降低合作风险的“润滑剂”。

此外,开展应用型研究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产生一定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助于夯实校企融合信任的基石;政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参与大学办学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也有助于企业增强校企融合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中卫市委常委、副市长,宁夏大学中卫校区管委会主任)

(9月9日 人民政协报10版 教育周刊 解艳华编辑)

阅读

苏ICP备1006063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413号 ipv6 ready